close

我喜歡看國片,因為我是台灣人;熟悉的氛圍,台灣人獨有的親切與疏離,又不必一直盯著字幕,更能好好欣賞影片的畫面與音樂,同樣的,喜歡同志題材的原因亦同,因那是比較容易觸及我內心的。

 

所以一開始我想看《帶我去遠方》的動機就不純正,剛看預告時,一直以為哥哥阿賢才是主角, 妹妹阿桂只是旁邊不重要的配角,或許只是負起讓戲劇的氣氛輕鬆一點的任務吧,看戲前我這麼想,然後我才發現,不是那樣的,《帶我去遠方》同志情節其實很少,預告中播出的畫面幾乎就佔了戲裡的80%,如果抱持想看同志戲碼的心情,或許會有種明明想吃牛肉麵,卻勾錯菜單點到牛肉湯麵的感覺。

可是我不討厭這部戲,因為它意外的感動到了我。

好吧,他竟然不是同志戲,那到底是什麼呢?我想它要說的是"成長"這件事,整部電影由小時候與青年時期組成,分成兩半,但各自呼應著。透過小女生(阿桂)的眼睛看身邊人的悲傷(阿賢哥哥、獨身一人的爸爸,還有不了解自己卻一直照顧自己的阿嬤。)

阿桂小時候因為個性奇怪,又有色盲,自然旁邊的小朋友都不理解她,更甚還會嘲笑她的色盲。阿嬤呢,雖很照顧她,但對色盲卻一點都不理解,只當她是受了驚嚇掉了魂魄,長大就會好了。對他最好的人,就只有阿賢哥哥,但阿賢哥哥雖然沒有明講,卻也有著自己的秘密;他喜歡男生。獨特的兩個人,正好相互取暖,互相依靠的友情也就因此產生。阿桂也成了唯一從頭到尾見證阿賢初戀的人。

第二段一樣由阿嬤的碎唸開始,阿桂進入了女中,阿賢上了大學。雖然阿桂個性還是一樣怪,但是也慢慢成為了愛漂亮的小女生,小小漁村卻闖進了一名新的海巡...

 

喜歡一個東西,電波要先合才行,而這種電影"冷靜中卻透露淡淡哀傷"的調性,與我寫作的風格是很相似的,所以毫不費力的就能體會導演想訴說的哀傷與寬心,適合的鋼琴獨奏配樂更加深了這個故事的孤單。如果你也曾經目睹身旁親人摯友的悲傷,卻無能為力而憔悴,然後終能寬心,那麼,我想你會喜歡這部電影的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阿賢最後最做那樣的決定,會不會是因為長大了,想的更多,心也更脆弱了呢?成長看來也不一定都使我們強壯。

太平洋上的平格拉普島(Pingelap)和彭培島(Pohnpei)上卻有極高的比例為全色盲;約1775年的一場颱風使得島上只倖存約20人,其中生還的一人帶有全色盲的隱性基因;因為島上的基因庫小,難以避免近親繁殖,致使島上全色盲的比例高於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三萬分之一,平格拉普島人口約七百人,全色盲的比例高達十二分之一,這種造成全色盲的基因叫作馬斯肯基因,島上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為帶因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oodma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